|
|
|
PEM电解槽中的钛毡研究进展时间:2025-07-18 一、钛毡在PEM电解槽中的关键作用 1.材料特性与核心地位 钛毡是PEM电解槽双极板的核心材料,需满足高耐腐蚀性、导电性及气密性要求。由于PEM电解槽阳极侧处于强酸、高 电位环境,钛金属凭借其优异的耐腐蚀性成为理想选择。钛板成本占电解槽总成本近50%,其性能直接影响设备寿命与制氢效率。 2.结构设计与工艺选择 PEM电解槽采用“一板两场”结构(仅氢、氧流场),相比燃料电池的“两板三场”更简单。钛板厚度较大(兆帕级压力需求), 制造工艺以蚀刻和冲压为主: -蚀刻工艺:无需开模,适合小批量定制化生产,可双面加工流道,公差控制±0.015mm,边缘光滑度优于冲压。 -冲压工艺:适用于规模化量产,但需半年以上模具调试周期,当前处于技术储备阶段。 二、钛板失效的主要机制及研究进展 1.腐蚀与涂层失效 -高电位腐蚀:阳极侧Ir³⁺溶解导致催化剂流失,钛基底暴露后易发生点蚀或面腐蚀,尤其在波动工况下加速失效。 -涂层技术:传统镀铂/金工艺成本高,新型Ti₄O₇涂层因导电性(>1000S/cm)和耐腐蚀性成为研究热点,但其与钛基体的结合 强度仍需优化。 2.加工缺陷与应力集中 -蚀刻工艺中若药水配比不当,可能导致流道边缘粗糙或微裂纹,降低气密性。 -冲压工艺易导致钛板减薄(厚度下降20%-30%),应力集中区域在高压下易开裂。 3.长期性能衰减 -热-化学耦合作用:电解过程中局部过热加速钛板氧化层剥落,导致接触电阻上升。 -动态工况影响:频繁启停或电流密度波动(如可再生能源耦合场景)会加速钛板疲劳失效。 三、优化方向与研究案例 1.材料与工艺创新 -低铱/铂涂层:通过PVD工艺将镀层厚度从300-500nm降至100nm以下,降低成本并提升结合强度。 -复合结构设计:如治臻股份开发的EC500极板,采用梯度孔隙钛基体+纳米涂层,寿命提升至1万小时以上。 2.失效检测技术 -原位监测:采用电化学阻抗谱(EIS)实时分析钛板腐蚀状态,结合流体仿真优化流场均匀性。 -寿命预测模型:基于加速老化试验(如高电流密度、频繁启停)建立钛板寿命与工况的关联模型。 四、未来挑战与趋势 1.大尺寸与高一致性需求:能源级电解槽需超1m²钛板,但大面积蚀刻/冲压易导致流道深度不均(±5%偏差),需突破精密加工技术。 2.低成本替代方案:探索钛-钢复合板或非贵金属涂层(如碳化钛),但需平衡导电性与耐腐蚀性。 3.标准化测试体系:建立钛板寿命评价标准(如10万小时目标),推动行业从实验室验证转向规模化应用。 总结 钛板作为PEM电解槽的核心部件,其失效机制涉及材料、工艺与工况的多因素耦合。当前研究聚焦于涂层优化、加工工艺创新及 寿命预测,而规模化降本与高可靠性仍是产业化突破的关键。 上一篇超声波喷涂锂电池隔膜下一篇电解水制氢系统测试技术分析 |